福州新聞網12月17日訊(記者 楊雅婷)教室里操場上,都是歡聲笑語,上課的過程,好比做游戲,老師會仔細傾聽孩子們的想法。17日上午,福州市僑園小學一年級學生,經歷了有趣的一天。當日,晉安區幼小科學銜接聯合教學研究開放日活動在兩所學校進行,從語文、數學,到美術、體育,參與課程的孩子們,活潑地和老師一起互動。
據晉安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3月,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福州市僑園小學校與晉安區實驗幼兒園攜手,全面推進兒童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以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促進每一位孩子健康、全面發展。
小學授課 結合幼兒園教學法
17日上午,在福州市僑園小學,來自福州市僑園小學與晉安區實驗幼兒園的數十位教師,在福州市僑園小學一年級集體聽課。
數學課《認識時鐘》 福州市僑園小學供圖
《認識時鐘》,是黃雯琳老師展示的數學課。黃老師采用繪本閱讀的方式,與幼兒園的教學方法科學銜接。她講起了《滴答滴答當當當》的繪本故事,鼓勵孩子觀察、比較、操作,并做起了游戲,孩子們順利地認識時鐘,并培養了自己對數學的興趣。
語文課《青蛙寫詩》 福州市僑園小學供圖
《青蛙寫詩》,是吳國南老師展示的語文研討課。吳老師在“趣”字上下了功夫:她的教學活動有“情趣”,通過創設青蛙寫詩的情境,熱心的小伙伴都來幫忙,送來了“小逗號”、“句號”、“省略號”,讓詩歌有了節奏;她的識字教學有“理趣”,教學中讓學生直觀認識“串”的起源,感受象形字的趣味性;學生的情境演繹有“童趣”,吳老師善于捕捉低年級孩子的興趣點,師生共赴童詩之旅,演繹故事,趣味橫生。
幼小銜接 著重培養“四力”
據悉,作為晉安區的試點校,福州市僑園小學為全面推進幼小銜接工作,今年八月份開始制定幼小銜接的實施方案,加強與幼兒園之間交流銜接,制定了教師培訓一體化機制,并通過家長會,向家長傳達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
在“雙減”政策全面推行后,該校充分利用課上40分鐘,設置了“課課過關”清單。
清單上,老師們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學生的身心適應、生活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這四個方面能力培養的目標。這種理念也傳遞到晉安區實驗幼兒園日常教學中。
福州市僑園小學副校長林慧表示:“我們校方今年重點關注學生的社會交往、語言表達、思維等能力的培養。我們也會反思教學實踐過程中,有哪些做得不夠到位的地方。形成的經驗,我們會以點帶面,真正發揮試點校的推廣作用。”
晉安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已經制定了幼小銜接的授課原則,包括關注兒童發展的連續性,尊重兒童的原有經驗和發展差異;關注兒童發展的整體性,幫助兒童做好身心全面準備和適應;關注兒童發展的可持續性,培養有益于兒童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