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北緯29度至30度的重慶市涪陵區是“中國榨菜之鄉”。自1898年涪陵榨菜登上歷史舞臺開始,經百余年衍育,一顆青菜頭(榨菜主要原材料)已發展成拉動地方經濟的大產業,香飄海內外。從傳統的手工作坊,到工業化改造,再到如今的智能工藝生產、大數據管理。一碟榨菜背后閃爍著的,是撬動產業發展的關鍵詞:綠色與科技。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記者一行9日在中國醬腌菜行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的數字化生產車間看到,切分、篩分、脫鹽、脫水、拌料、分袋、滅菌、裝箱碼垛,一系列的全流程操作解放了工人雙手,高效又環保。
“目前,我們已建成13條年產能近20萬噸的生產線。”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總經理趙平介紹,該集團自2000年初就從德國引進榨菜全自動生產線,既解決人力問題也使得產品質量更有保障。通過自主工藝革新,涪陵榨菜還在中國醬腌菜行業中率先掀起無防腐劑革命,極大地拓展了后來的發展空間。
榨菜在生產中會產生高鹽廢水,一旦處理不當,也會造成水體污染。為從源頭減少廢水排放,引領行業綠色健康發展,涪陵榨菜集團2019年投入5000萬元,在行業內率先探索引進MVR技術,將榨菜鹽水中的鹽分蒸發結晶,形成濃鹽水和清水進行循環利用,徹底解決榨菜鹽水問題,榨菜鹽水可再利用熬制為榨菜醬油,也被試驗作復腌液、生產乳化輔料。
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源動力。幅員面積達503平方公里的涪陵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照“以榨菜產業發展促產業園建設,以產業園建設促全區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和“科工農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已形成“大產業+精加工+高科技+深融合+強服務”的全產業鏈格局。
在國內唯一一家系統研究榨菜的科研機構——重慶市渝東南農業科學院內,有著國內外芥菜類蔬菜種質資源1600余份,其中莖瘤芥(青菜頭)種質資源達170多份,居全國第一,先后自主育成高產、優質、抗逆莖瘤芥新品種14個,不育系22個,育成品種覆蓋全國榨菜產區面積70%以上。
記者了解到,為不斷拓展榨菜產業利益鏈條,涪陵區探索形成了“一個保護價、兩份保證金、一條利益鏈”的聯農帶農、益貧帶貧利益聯結機制,有效破解了千家萬戶的小農戶難以應對千變萬化大市場和農民市場履約意識不足的兩大難題。
2019年以來,地方金融機構已累計向榨菜產業經營主體放貸4.87億元,撬動社會資金58億元。至2019年底,涪陵區共組建榨菜生產股份合作社197家,入股農戶達20774戶,實現戶均增收約2000元。今年,涪陵區70%以上青菜頭實行訂單生產,普遍按“雨水”節氣前800元每噸的兜底價格進行收購,全區實現青菜頭收砍面積72.7萬畝、總產量160.81萬噸,菜農銷售收入達14.17億元。
目前,涪陵區還建成以榨菜為主題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38個,每年吸引游客超200萬人次,助農增收2億元以上。(記者 鐘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