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定要走出大山去”,是電視劇《那山那海》傳遞的向上力量。
該劇敘述上雙線并行,著重刻畫了畬族群眾在山海間的奮斗歷程:山的那邊,畬族人民艱難探索、開山修路、種植葡萄、養土豬,謀出路;海的那邊,紅膏蟳養殖、大黃魚培育養殖如火如荼,求發展。出山、上岸,山海相融,讓全劇更具有看點和亮點。這部大戲17日晚首播表現搶眼,以破1的收視率拿下當日全國第一,首播雙集酷云集均1.14、峰值1.26,創下近兩個月央視一套電視劇收視新高。
《那山那海》講述了雷家三兄弟帶領畬族村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同舟共濟、振興鄉村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個勇當時代弄潮兒的山海之子,展現了畬族人民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大潮中的奮進故事,渲染了濃郁的畬漢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人文氛圍,填補了畬族題材電視劇的空白。
劇中,在二十世紀80年代,男主角雷恒水一家住著破舊的土房,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吃稀粥還要分一分。隨后,臺風壓垮牛棚、與村里大戶鐘家的矛盾、雷家老大跌下山崖等戲劇性沖突,讓觀眾感嘆不已。
“從電視劇中,我看到了自己家大變樣的影子,感覺演的就是自己的故事。”福安市松羅鄉后洋村脫貧戶蘭廷祖回憶說,以前他家徒四壁,老婆殘疾,還欠了外債。2016年,老房子被臺風暴雨沖塌,鄉里將他家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幫助申請易地搬遷項目,一家人順利住上了新房。同時,鄉里還協調對接了葡萄大棚補貼、聯系葡萄種植大戶傳授種植技術。如今,日子漸漸好起來,家里還添了冰箱、空調和汽車。
《那山那海》在寧德多地取景,松羅鄉就是其一。“鄉里有4個畬族村寨,畬族群眾2800多人。近年來,依托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資源,畬漢同胞齊心協力發展葡萄、茶葉和鄉村旅游業,去年全鄉農民人均收入為20232元。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從這部電視劇中汲取營養,帶領鄉親們闖富路。”松羅鄉黨委書記鐘文說。
“這個電視劇特別好看,它還原了我們父輩那一代畬族人民的艱苦奮斗生活,感覺很親切。”當地畬族群眾蘭斌不無感慨地說,這些年畬族鄉親們依靠發展葡萄、茶葉等產業,不僅擺脫了貧困,還實現了鄉村振興夢,看電視劇演的就是身邊人的故事。
《那山那海》是一部難得的年代質樸劇,敘事很有張力,藝術地表現了畬族的文化特色、民俗風情,在劇中觀眾可以看到別具一格的“三月三”、風情萬種的畬族婚嫁習俗、服飾、飲食、歌會等。
劇中還選用了寧德市蕉城區政協常委、畬族民歌雙音代表性傳承人雷清梅創作并演唱的歌曲《畬山茶歌》。
“畬族民歌是畬族文化的‘活化石’。畬民以歌代言、以歌敘事,我很高興能用歌聲唱出民族風情,為這部大戲增色。”雷清梅說,《那山那海》很有質感,故事精彩動人,演得真實到位,她找到了去年癡迷于追看電視劇《山海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