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縣鄭墩鎮萬前村,有著一片種植于1727年的竹," id="highlight_check_1">蔗,一直未換過種,而且年年萌發新株,宿根已近30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甘蔗,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仍然保存的傳統制糖竹蔗品種,被稱為“百年蔗”。
【資料圖】
0.7畝的母蔗園用黑色鐵欄桿圍起重點保護
中國甘蔗的“活化石”
福建種蔗制糖歷史悠久,是我國產," id="highlight_check_4">蔗制糖大省,而竹," id="highlight_check_4">蔗曾在福建種," id="highlight_check_4">蔗史上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早在秦漢時期,福建閩北山區就有野生竹," id="highlight_check_6">蔗資源。閩越王國的先民們將野生自然雜交形成的竹," id="highlight_check_7">蔗,種植于松溪沿岸,開啟了種," id="highlight_check_7">蔗制糖的歷史。到了南宋時期,閩北成為福建政治、文化、經濟與技術中心,松溪竹," id="highlight_check_8">蔗品種與種植制糖技術快速發展,并在福建范圍內推廣。
到了20世紀40至80年代,隨著國內外糖蔗新品種的引入替代,松溪竹," id="highlight_check_9">蔗一度處于瀕危邊緣。隨著現代育種理念發展,松溪竹," id="highlight_check_10">蔗的保護迎來轉機。萬前村采用根系繁育法,將這一古老的甘蔗品種的種植面積由僅存的0.7畝逐步擴大到400多畝。
盡管幾經盛衰,松溪竹," id="highlight_check_11">蔗依舊保存著其獨有的長壽基因。它所生長的松溪流域,數億年來經過多次火山噴發與地質運動,形成地質類型多樣、礦物質豐富的丘陵地質地貌。同時,經過幾萬年物種進化和自然選擇,松溪竹," id="highlight_check_12">蔗成為世界上唯一有地下走莖和竹鞭狀根的品種,具有強宿根性和抗逆性,適合長年宿根栽培。
百年蔗的地下走莖和竹鞭狀根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活態栽培系統
松溪地處福建近海山區,常遇臺風暴雨,河流兩岸砂質土壤易水土流失,不利農業生產。松溪先民們利用勞動智慧,將竹," id="highlight_check_14">蔗種植到松溪河沿岸及沙地中。隨著竹," id="highlight_check_15">蔗地下走莖及根系不斷生長交叉、相互連接,形成龐大發達的根系網絡結構,有效加固根際土壤,控制水土流失和河岸穩定,構成了“河岸沙地植," id="highlight_check_16">蔗、," id="highlight_check_16">蔗根固土、土厚促," id="highlight_check_16">蔗、," id="highlight_check_16">蔗桿制糖、桿渣還田”的生態循環系統。
此外,甘蔗對二氧化碳吸收率特別高,具有高固碳作用,松溪竹蔗栽培系統對提高閩江源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松溪縣鄭墩鎮萬前村風貌
農耕文明的智慧之光
千百年來,松溪先民們憑借勞動與智慧,創造了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活態竹蔗栽培系統,并與梅口村、萬前村等古村落和各類種蔗制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間習俗,構成了一個集自然、文化和農業生產景觀于一體的復合性生態系統。這是人類與竹蔗、環境不斷協調適應的創新探索,至今仍閃爍著農耕文明的智慧之光。
2021年11月,松溪竹蔗栽培系統被列入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