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源縣起步鎮護國村的一座大棚里,洪東建(左一)、林智敏(左二)和孫紅梅現場對百合種球進行檢測。
在羅源縣起步鎮護國村的一座大棚里,福建省農科院工作人員正在分揀食用百合。
(資料圖片)
羅源重點引入的蘭州鮮食百合,種植周期縮短至兩年多。
核心提示
在福建羅源,觀賞百合與食用百合都在“盡情綻放”。
直面國外百合籽球繁育技術“卡脖子”難題,福建省農科院生物所園藝生物技術團隊研究出百合商品籽球的培育核心技術,實現百合籽球繁育國產化。
百合種球的“種植線”則從“中國百合之鄉”南平市延平區繼續向南移動,在福州市羅源縣培養出商品率顯著高于其他地區的百合種球,種球成本降低60%,總生產成本降低30%以上。
羅源還重點引入蘭州鮮食百合,種出的百合淀粉含量高、口感軟糯,走出了獨特的“羅源路子”,借助正在推廣的“食用百合胚性細胞懸浮培養技術”,羅源百合年產值可達上億元。
實驗室里,科技工作者持續研發攻關,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技術壁壘和進口依賴;田間地頭,種植戶種下了一批又一批幼苗……百合,成為種在田里的新希望。
種球“種植線”南移
歷時5個半月,把脫毒原始材料生產培養成開花種球,這一成果令沈陽農業大學教授、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孫紅梅直言“看到了中國百合國產化的希望”。
不久前,一場百合種球高效繁育測產觀摩會在羅源縣舉辦。在羅源縣起步鎮護國村的一座大棚里,成片的百合株壯葉茂、郁郁蔥蔥,福建省農科院、省林業局等部門專家分區塊進行現場抽樣檢測,統計分析百合種球圍徑、生長勢、病毒指數、成品率等流通指標。
現場檢測,百合種球長勢喜人,常見粉色系大花、香水百合、帕拉佐商品率高達96.34%,其中高規格標準種球占比達43.9%。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種植的食用百合,盡管剛從地里出土,還沾著泥土,但仔細一看,一個個色澤潔白、個頭碩大,外形像蒜,如同形態可掬的“白胖子”。百合商品種球則表面光滑,似球形或卵圓形,呈黃白色,專家們將種球一瓣一瓣掰開平鋪,每一瓣都肥厚飽滿。
經專家鑒定,羅源的百合種球商品率顯著高于其他地區,質量優于進口,冬春生態氣候條件目前是全省最好的地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發展東方百合等特色球根種業提供了有力的生態平臺。
“在羅源看到百合種球生產,為我們國家百合種球國產化的工作開了先河。一個是百合種球沒有病蟲害,二是在5個半月的時間內,能夠把脫毒原始材料生產培養成開花種球,二者都是巨大的成功?!睂O紅梅對此評價說。
福建百合,最早從20世紀80年代在南平市延平區茫蕩鎮寶珠村種下第一粒人工百合花種球開始,后來延平區逐漸發展起年產規模近8000畝的百合種植面積,實現產值近6億元。
但長期以來,我國百合花種植依賴進口種球繁育?!耙惨虼耍俸线M口種球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從荷蘭買一粒商品種球,要花3至4元,占總成本的60%以上?!备=ㄊ∞r科院園藝生物技術研究室主任林智敏博士說。
“卡脖子”之痛,令科技工作者意識到,只有將百合之“芯”抓在手上,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歷經多年不間斷地科研攻關,2018年,福建省農科院科研團隊成功研制出百合籽球的培育核心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再次集成發展“小鱗莖—籽球—商品球”三級繁育體系,熟化百合籽球繁育工藝技術,設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廠化設施設備。其自主繁育的百合種球,90%徑圍超過16厘米,病毒率為0。成本可以控制在一粒2元以下,意味著種球成本降低60%,總生產成本降低30%以上。
對于科技工作者而言,這只是一個開始?!氨娝苤?,南平市延平區是全國百合花鮮切花六大主產區之一。我們希望能夠將百合商品種球的‘種植線’繼續往南移,在福建找到更多適合種植百合的良田?!绷种敲粽f。
羅源縣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中起步鎮地勢較平坦,有大小茅山阻隔臺風侵擾,常年溫暖濕潤,冬春年平均溫度多在11℃~20℃,光照散射時日較長,光質好。
“百合三級繁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是對種球適應性的要求。”林智敏說,“當前,我們開展的是反荷蘭繁育模式的反季節百合生產,對百合的生育期時間有著更高的要求。相較南平,羅源的氣候優勢更為明顯,能獲得更為成熟的商品種球。”
基于此次生產結果來看,專家們發現,羅源的氣候與百合的生物學特性非常吻合,冬天,在大棚中幾乎沒有長時間的低溫,就不需加溫;在2—3月百合膨大期,白天與夜間的平均氣溫又非常適宜百合生長發育。
“百合種球也在羅源‘安家’了!”一旁,濱源(羅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洪東建面露喜色,從去年11月與福建省農科院攜手嘗試百合商品種球繁育起,洪東建就一直在等待這天的到來。
食用百合也有“春天”
在洪東建的大棚里,還種植著蘭州食用百合。
正值食用百合收獲期,大棚里,工人正在田間俯身勞作,鋤頭揮舞之下,裸露出的百合根莖外瓣似蓮花、色澤如玉,經過分揀、剪枝、去泥等步驟,一筐筐香甜的百合正等著發車上市。
洪東建經商多年,很早他就發現,從蘭州回來的客商,總喜歡拎著包裝精美的食用百合,贈送給親朋好友。這一舉動在他心里產生了漣漪:“百合這么受歡迎?”
因此在2019年,當他接觸福建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得知該所有意引入蘭州食用百合,在羅源尋找“試驗田”時,他踴躍報名加入到這場試驗中。
在福建,百合鮮切花種植并不少見,但食用百合種植,卻是“鳳毛麟角”。原來,食用百合對水、土壤、空氣、氣候等要求較為苛刻,主要產地在甘肅蘭州。
洪東建圈出3畝大棚,與科技工作者攜手,試圖將蘭州百合本土馴化。
“生三年,養三年,長三年。”是人們形容蘭州百合生長的俗語,周期長、見效慢,是蘭州百合生長的特點。在蘭州,百合生長周期為3年至5年。福建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創新使用“食用百合胚性細胞懸浮培養技術”,百合的種植周期縮短到兩年多,降低了培育成本。
種植成本降低了,種植效益卻十分可觀。
2020年試種的首批苗株收獲了!洪東建欣喜地發現,“百合根莖大的、品相好的,一公斤可賣到60元。一畝地可以收獲500~800公斤”。
與蘭州百合不同,經過本土馴化的食用百合根莖圍徑大、淀粉含量高、口感軟糯,更符合福建人的口味?!俺撕械矸邸⒌鞍踪|等豐富營養元素,食用百合的根莖還含有一些特殊的營養成分,對人體十分有益。”福建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徐小萍說。
通常蘭州百合的采收期是10月至次年3月,而在福建種植的食用百合,采收期則在5月,剛好錯峰上市,可有效填補市場空缺。
洪東建種植百合的信心大增。“這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目前公司已儲備了100萬粒食用百合種子,打算下半年將原有的50畝種植規模擴大到100畝。”
受益的不只是洪東建一人。食用百合種植,是一項勞動密集型農業產業,從種植、管護到采收,都需要大量勞動力。
事業剛剛起步,護國村的不少閑置勞動力就被盤活了。村民雷愛銀是百合地里的一名工人,在這里打工,一天能賺120元到180元,一個月能來20天左右?!拔覀冞@里最多的時候有50余名工人,平時也有20余名。聽說還要擴大種植規模,到時候就愈發熱鬧了?!崩讗坫y說。
去年底,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與福州市羅源縣簽訂合作協議,推廣“食用百合胚性細胞懸浮培養技術”。這一項目總投資4億元,預計年可產百合4500噸,年產值達1.5億元。
在省農科院的指導下,護國村還實現百合、水稻水旱輪作,利用百合高溫休眠的特性,夏天將它移植到冷庫,在土地上則種上水稻,實現土地資源最大化利用。
“按照‘規?;洜I、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的思路,我們將在擴大規模、提高品質、節本增效上下功夫,緊抓機遇把濱源百合培育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并全力爭取項目專項債支持,推動集食用、藥用、觀賞于一體的百合產業在起步鎮做大做優做強,加快實現產業興旺和富民增收?!逼鸩芥傸h委書記肖用良說。
從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到護國村,再到種植戶,對于他們而言,未來羅源主要定位在做反季節食用百合的生產、研發,形成與蘭州百合不同時間段的鮮食百合供應,助力全國的百合市場繁榮發展。(記者 林霞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