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4月3日電(記者趙雪彤)群山環繞,松柏蒼翠,1227座烈士墓碑整齊排列,昔日的英雄們以特殊的方式在這里“集結”……走進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一處新建的烈士集中安葬區,瞬間感受到一派莊嚴肅穆的氛圍。
長汀縣三洲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藍暉與同事們來到這里,在每一座墓碑前停留,為在此長眠的革命先烈獻上一支鮮菊花。
雨后的烈士集中安葬區,一派莊嚴肅穆。(長汀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我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歷史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藍暉說,對零散烈士墓進行集中安葬、管理,是對烈士的一種告慰。
9030座散落烈士墓得到保護
福建省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革命戰爭年代,全省有15萬人參加紅軍,3萬人參加長征,有名字記載的烈士近5萬人。在革命老區龍巖,在冊烈士就有2.36萬多名,閩西境內“村村出烈士、山山埋忠骨”。受當時條件限制,許多烈士的遺體只能就地掩埋,許多無名英烈因此散落在鄉野山林中。
2021年4月,新華社播發了反映部分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存在保護不力、管理不足現象的報道后,福建各地各部門開展烈士紀念設施整修提升專項行動,各級財政投入1億余元,多地設立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機構,并做出專門的制度性安排。
目前,福建省17處縣級以下紀念設施堂館均已完成改陳布展,全省位于陵園外的9030座零散烈士墓,已完成就地管護2151座,集中管理的烈士家族合葬墓3098座,集中遷移到集中安葬區內的3781座,全省65個集中遷移建設項目全部竣工。
“為烈士尋親、為烈士立傳”
除了集中遷葬零散烈士墓,福建省還建立起“兩分一統”(分類整修、分級負責、統一數字化管理)長效管護機制,積極探索以電子地圖、地理信息技術為支撐,形成“互聯網+監管”的全省統一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并通過“為烈士尋親、為烈士立傳”等活動,激活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烈士故事。
1957年,來自龍巖市永定區的解放軍戰士吳斗光在執行任務時犧牲,生命定格在24歲。之后其胞兄吳濟光曾到福建泉州晉江、石獅一帶尋訪,但那個年代交通、通訊都不便利,吳斗光生前所在部隊也改編了,吳濟光未能找到弟弟安葬之所。
以信息化手段為依托,經過泉州石獅市與龍巖市永定區的多方努力,終于在2021年4月確認,位于石獅市錦尚鎮東店村與鴻山鎮伍堡村交界地域的一座墳墓,墓主為烈士吳斗光。
接到永定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電話時,96歲高齡的吳濟光在家中淚如雨下。
“父親病重的那段時間里,我們一直勸父親要吃飯,說‘叔叔的墓還在石獅,你的身體好起來,我們才可以放心去石獅’。”說起父親的掛念,吳春水幾度哽咽。接烈士回家的信念,陪伴吳濟光老人走過人生最后的幾個月。
如今,吳斗光烈士的遺骸已遷至龍巖市永定區烈士公墓,牽動著吳家三代人60多年的夙愿終于實現。
龍巖市永定區烈士公墓的吳斗光烈士墓碑莊嚴整潔。(石獅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截至今年3月底,福建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全面摸底排查了15278個英雄烈士紀念設施,逐一建檔立卡。在每個烈士集中安葬區,均有醒目標示,整齊規范排列的墓碑上,烈士的事跡簡介清晰明了。
龍巖市長汀縣三洲鎮烈士集中安葬區。(長汀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先烈的事跡和精神再度“集結”
福建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負責人說,在抓好烈士集中安葬區建設的同時,將英烈事跡館等教育設施跟進完善,可讓紅色革命歷史和文化以有形的方式更加生動、深刻地呈現出來。
又到清明。受疫情影響,目前福建多地烈士陵園已實行臨時性閉園措施。未能返鄉和到訪烈士陵園的群眾,通過網絡為烈士敬獻鮮花。烈士陵園管理部門的干部職工提供云祭掃、代祭掃服務,并以遠程視頻等方式與烈士親屬連線通話,讓烈屬深感慰藉。
福建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干部、退役軍人為無法到烈士陵園祭掃的市民、烈屬提供“代祭掃”服務。(福建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供圖)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曾經,革命先烈在福建這片紅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如今,在煥然一新的烈士陵園里,他們的事跡和精神再度“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