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廈門景致撩人。隨著近期天氣回暖,中華白海豚開始“組團踏春”,“祖孫三代”連續四日造訪廈門鼓浪嶼、火燒嶼、廈漳大橋等一帶海域。
據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保護區事務中心綜合科科長周清介紹,3月8日至11日,在該市鼓浪嶼等多個海域拍攝到中華白海豚的身影,其中不乏“祖孫三代”。周清說,本次觀察到的白海豚種群結構分布均勻,有幼崽、青壯年和老年,最多的一群約有七只,尤以青壯年居多……這在他近年“蹲守”觀察的經歷中,連續四天遇見中華白海豚實屬少見。
據了解,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于近海物種,生活環境在水深15米以下的沿岸水域,喜歡在鹽度低的近岸海域生活。其中,整個廈門海域都是中華白海豚棲息地和活動范圍,但不是平均分布,有明顯的季節性。由于白海豚喜歡溫暖環境,夏季到秋季主要在廈門港外,如九龍江口、大小嶝海域;冬季或春季,廈門港內水溫較適宜,風浪小,白海豚族群就會明顯往港內移動。
數據顯示,中華白海豚在廈門海域種群數量穩定并逐步提升,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60頭左右,增加到2021年的80頭左右。據悉,近年來,廈門市極為重視生態環境和海洋環境的治理工作,加大了保護力度,海洋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為中華白海豚棲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因此,中華白海豚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離岸越來越近,當地市民遇見中華白海豚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周清說,中華白海豚在廈門海域常年可見,但每年的3至9月是中華白海豚“出沒活躍”的季節,廣大市民游客可前往鼓浪嶼、海灣公園、廈大白城、海滄大橋、嵩嶼碼頭、同安灣等海域守候中華白海豚“現身”。(陳博 張萌 余乃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