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公示了入圍2021年度國家綠色制造名單企業,我省39家企業上榜,入圍數量僅次于浙江省、廣東省,居全國第三位。
自2016年工信部啟動國家級綠色制造體系創建工作以來,我省累計獲評國家綠色制造企業也不過76家。“十四五”開局之年,福建綠色制造緣何迎來爆發期?
“工信部征集第一、二批綠色制造名單時,我省只有零星數家企業申報,前兩批一共只有6家企業獲評。”省工信廳相關人士介紹說,這顯然與福建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地位不相符,也不能反映福建綠色制造的現狀。
經過調研,工信部門發現,主要問題在于企業申報意愿不強。
2018年,我省出臺綠色制造體系創建實施方案,對獲評國家級榮譽的企業進行獎補。次年,又對省級綠色工廠評價標準進行修訂,制定了高于國家評價標準的省級綠色工廠評價體系。此外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選取社會第三方服務機構,為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減碳工作提供輔導服務……
一個企業自愿申報、第三方服務機構踴躍參加、各級工信主管部門嚴格把關的綠色制造體系創建態勢逐漸形成。
政策驅動下,福建企業“創綠”積極性大大提升,通過不斷加大節能工作力度,探索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積極創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
在國家級綠色工廠福建申遠新材料公司,記者看到,企業利用熱聯合裝置,對化工生產中的反應余熱進行回收,減少循環冷卻水的消耗,同時利用重排循環液作為熱源對系統進料進行預熱,節約蒸汽消耗;發煙硫酸生產的余熱還可以進行回收,重新進入到全廠蒸汽管網中,循環再利用。公司生產部經理謝宏寶給記者算了筆賬:“運用這套系統,每年節約蒸汽約64噸,折合成標煤約7.8萬噸,全年節約用電達3500萬千瓦時。”
正是在細枝末節處“斤斤計較”,福建制造業企業才能不斷拓展節能降耗新空間。
在捷星顯示科技公司的總控機房里,記者看到技術人員正在對換季的設備進行調試。為了節能降耗,公司將中央空調系統由定流量系統改造為變流量系統,通過檢測系統末端的負荷變化,實時調節水泵轉速及系統輸出功率,自動控制冷凍水、冷卻水流量和冷卻風量,達到最大節能效果。
一批傳統耗能行業企業則通過推進技術改造,引進數字化技術,變身“綠色工廠”。三明金牛水泥公司近日完成能耗在線測試系統的調試安裝,系統可實時對能源消耗情況進行在線監測、數據統計分析。南方水泥公司也在近期完成2億多元的技術改造,擁有目前行業最先進的水泥生產線智能化專家系統,年節電量達6000萬千瓦時。
不少企業還積極研發綠色環保產品,角逐新賽道。
金強(福建)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先進的防火板制造工藝,將鋼鐵、玻璃等廢料、殘渣、污泥回收再利用,替代石灰石及石英砂,減少天然原材料的消耗量,降低單位耗能。
在我省,一批制約行業綠色轉型的關鍵共性技術也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龍凈環保入選國家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獲得補助資金1000萬元。企業開發了應用于鋼鐵燒結、球團、焦化主要生產工序的污染物超低排放綜合性治理技術,項目實施期間為26家鋼鐵企業提供服務,牽頭和參與制定綠色制造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24項。
目前,我省已創建四批次省級綠色制造名單,其中綠色工廠213個、綠色設計產品176項、綠色園區34個、綠色供應鏈18個;240個項目入選包括“綠色工廠”在內的國家級綠色制造體系。
“‘十四五’期間,全省工信系統將持續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落實到推動工業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目標和任務中,以工業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省工信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