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外界看來,坐在辦公室里吹著空調、對著電腦,這樣的工作才稱得上體面。但現在,“再也不想靠腦子賺錢”正成為一批年輕人的口號,逃離辦公室干體力活,成為很多腦力工作者心向往之甚至實際踐行的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年輕人正逃離辦公室,擁抱體力活
在以前,大學生不坐辦公室而去干體力活,被稱為“斜杠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零星的“斜杠青年”,現在似乎多了起來。
大廠員工轉行賣快餐、設計師轉行做寵物美容、女生兼職做陪診師、歷史老師轉行做理療師學徒……最近,“輕體力活”一詞在網上走紅,很多人告別寫字樓,擁抱體力活。
在豆瓣app上,打開以都市白領探索輕體力為主題的“輕體力活探索聯盟”小組,建立不到五個月,已吸引超4萬人加入。打開小紅書app,僅#我的體力活初體驗#的標簽下,就有一大批大學畢業生、辦公室白領分享自己轉行擺攤、碼貨的體力勞動工作,大家互相交流心得,答疑解惑。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體力活”有限定的修飾詞,必須是“輕”的。言下之意是既不用過多地動腦子,又不會太累,還要有一定的尊嚴。在這些標準的篩選下,咖啡師、寵物美容師、糕點師、收納整理師等,都是熱門選擇。也因此,那些全靠賣苦力、甚至可能損傷身體的重體力活,便被排除在外。“輕體力活”更像是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作出了一個折中的選擇。
體力活可以帶來什么?每個人的答案不同
“腦力勞動太耗神!”“做簡單的工作太快樂了。”在許多人的經歷分享里,干體力活是他們逃離精神內耗的出口。
“做不完的需求,加不完的班……”很多網友吐槽,腦力活工作環境就像是在演《甄嬛傳》,每天和領導、同事、客戶斗智斗勇,簡直太心累了。
“體力活要求人必須在場用雙手干,下班了可以完全躺下來休息;而腦力活是無時無刻的存在,像個幽靈一樣始終圍繞著你。”也有網友如此評論。
累就算了,很多大學生更想逃離的是看似光鮮工作中的無意義感。高等教育促使大學生們思考人生意義,進入職場,很多希望實現人生價值的大學生們碰了壁。相比之下,一些體力活能出即時成果,有網友感嘆重新奪回了對生活的掌控感和內心的秩序。
“再也沒有日報,周報,月報,述職報告,再也不用面對kpi,再也不用強制社交說話再也不用昧著良心告訴客戶產品有多好”,離開大廠轉行賣快餐后,小紅書網友@腦殼有個包發出了“身體雖然累,但是心情非常愉悅”的感嘆。
還有一位網友從大廠辭職去當收銀員,她的感受是,每一筆賬都有準確的數字,每一天工作都有明確目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哪怕是幫老奶奶選到不甜且易嚼的面包,也讓我感到與他人的真實鏈接,這在以前的工作中幾乎從未有過。”
轉行去干體力活,年輕人圖啥?
不當白領而去當“輕體力勞動者”,反映了當代青年人對職業選擇和體力勞動的觀念變化。當下的青年群體追求個人體驗,“不跟隨”“不湊合”“不著急”“不一樣”成為他們的群體標簽,遵從自己的內心成為他們職業決策中遵循的主要規則。
“不過分壓榨身心,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得到勞動的回報。”“告別機械重復的紙面工作,輕體力工作內容相對簡單,工作方式更為靈活。”“工作創造的價值更直觀……”轉行干起輕體力活之后,很多網友感嘆重新奪回了對生活的掌控感和內心的秩序。
雖然青年群體都希望選擇高薪酬的崗位,但職場中遭遇的精神壓力問題與青年群體擇業觀念的變化,也是促使部分青年人成為“輕體力勞動者”的重要心理因素。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2屆高校畢業生中,50.4%選擇單位就業,比2021年下降6個百分點。而自由職業(18.6%)、慢就業(15.9%)的比例均較去年提高3個百分點。這是繼2021年之后,連續第二年呈現單位就業比例下降,自由職業、慢就業比例上升的特征。
轉當“輕體力勞動者”并非職業“降級”
一些青年人從“腦力勞動者”轉向“體力勞動者”,并非是職業層次的“降級”。腦力勞動的薪資回報可能更可觀,但靠雙手創造價值帶來的情感回饋也同樣寶貴。從現實情況來看,部分體力勞動的薪酬事實上已經超過了不少白領,月薪上萬對非白領階層來說也早已不是夢。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成為“輕體力勞動者”的代價其實一點也不“輕”。這可能意味著更低的工資、知識技能的貶值風險,以及變窄的職業發展前景。所以專家提醒,對于青年白領們來說,在離職跳槽去當“輕體力勞動者”之前,還需要慎重考慮和反復衡量。
年輕意味著無限的可能,也意味著多元的選擇,每一個嶄新的、積極的選擇,都值得支持和點贊。也希望每個年輕人的“從新出發”,都不是因為跟風和盲從,不是為了妥協和逃避,都是為了自己能夠更開心,更積極,更富創造性,就算經歷再多的靈魂拷問,也能堅持下去,做到最好。
大學生不坐辦公室去做體力活,這種現象的背后,是一個個年輕面孔真實面臨的人生抉擇。希望大家都能坦誠、勇敢地做出價值判斷,“把路越走越寬”。
祝福每個人。
(海報新聞編輯 俞春紅 綜合大眾日報客戶端、環球網、中國新聞網、荊楚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