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春燕
光纖入戶、拆除違建、增設停車位、老樓穿上“保暖衣”……4月6日記者走進內蒙古路30號,看到現場正在有序施工建設,里里外外都有大變樣!
(資料圖)
目前已完成30%,老樓院即將穿上“保暖衣”
走進內蒙古路30號,記者看到這里工人們一邊給外墻進行加溫改造,一邊拆除著違建,很快就清理出一大塊面積,道路變得寬闊起來。院里推土機不停歇地忙碌著,一邊是老舊的樓房,一邊是嶄新的路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多年群眾盼望的事今年實現了!”居民徐玉蘭滔滔不絕地告訴記者,內蒙古路30號里大多是老樓里,老樓里住的大多也是老人,如今路面的改善讓老人出行更加安全,電線也都清理了避免了磕磕絆絆……現在老樓正在進行外墻保溫等一系列改造,盼望著下一步安裝上健身器材方便出來活動。
記者從青建集團股份公司市北區2023年改造項目技術負責人劉博通那里了解到,大港街道節能保暖工程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對既有居住建筑的節能保暖改造,進一步改善城區人居環境,促進節能減排。內蒙古路30號節能保暖工程改造面積約2.2萬平方米。本次節能保暖工程采用6公分難燃材料B1級聚苯板作為保溫層,外掛玻纖網抹灰找平,噴涂真石漆作為外飾面。目前完成施工約30%,計劃在5月份整體完成,整體完成后既可以提升建筑節能保暖功能,又能起到美化建筑外立面效果的作用,進而提升小區整體形象。
據了解,內蒙古路30號建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西鄰孟莊路、東至內蒙古路,共包含9棟住宅,501戶居民,建筑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老年人約占70%。在這里居民居住的大多是超過40年的房齡,基礎設施老化已經嚴重到影響到居民的生活了,地面破損、下水道堵塞、漏雨等問題頻出,居民的居住環境亟需得到改善,這次的老舊街區改造居民們盼望已久。
此時內蒙古路30號院內正在進行的外墻保溫項目于3月18日開始動工,節能保暖工程改造面積約2.2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30%,預計到5月底就可以完成外墻保溫項目,下一個冬天內蒙古路30號居民們就可以體驗到不一樣的溫暖了。經過此次改造提升,不僅能保障居民供暖季的保暖問題,還能有效解決墻體結露、霉變的問題。2022年,市北區共計完成外墻保溫90萬平方米,2023年計劃完成252.5萬平方米。根據“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穩妥推進、創新改造”和“提高效能、便于管理”的原則,2023年節能保暖工作原則上結合老舊街區綜合整治工程、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工程等組織實施。經過前期居民意愿調查和建筑物調查等準備工作,目前,外墻保溫工程已陸續開工。開工約85萬平方米,竣工約30萬平方米,計劃10月底前全部完成。
重新規劃停車位
五網合一、增設停車位,提升居民居住的硬環境
光纖入戶、五網合一讓老樓整潔又安全,大大降低了安全隱患;停車位劃線規整增加了7個,瀝青路面平整光滑;樓梯間新刮的膩子令人眼前一亮……記者看到內蒙古路30號建設中不僅有外墻保溫項目,還有拆違拆臨、道路鋪裝、管線改造規整、完善停車設施等多個項目在同時進行,從內到外全面提升居民居住的硬環境。
五線合一
大港街道城管辦負責人徐興峰告訴記者,樓院從改造之初就讓小區居民真正參與其中,充分做好居民調研,內蒙古路30號片區的改造項目改造中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見,多次進行摸底調多輪優化調整施工方案。確保改造之后,小區的環境更美,居住更加安全舒心,對于改造過程中對于爭議較大的區域,由街道、社區組織居民座談會,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化解各方矛盾,達到意見的最終統一,保障改造工作的順利實施。
樓梯間煥然一新
記者還了解到,老舊小區改造,不僅局限于除舊翻新,也包括小區整體智能化的改造提升,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宜居新生活。硬件方面,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市北區搭建了社區安防控制中心,優化出入口通行方案,安裝人車分流道閘,單元門口設置對講按鍵設施,院區內安裝全景監控、智慧燈桿、物品回收等,著力提升當地居民生活品質。軟件方面,在進行智能化改造后,小區可以接入智慧社區軟件平臺,通過分布式、物聯網、云部署、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社區大數據資源共享中心,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環境。同時該平臺還整合市級、區級、街道級、社區、小區五級治理體系,實現多元數據融合協同,實現真正的“社區智治”。
“改造小區硬件環境的同時也跟進后期物業配套服務,已經對接了物管公司進行實地察看,為后期片區物管入駐,對小區硬件軟件同步提升做好基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大港街道城管辦負責人徐興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