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實習生 王馨瑩
3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學習雷鋒紀念日。家住西海岸新區的孫見東一大早便趕往郵局,購買首次發行的“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六十周年紀念郵票。孫見東介紹,他從2018年正式開始收集關于雷鋒的各類紙質收藏品,直到現在雷鋒藏品已有5000余份。
交換到最珍愛的藏品
(資料圖)
收集路上收獲好友
孫見東從小喜歡集郵,后來跟全國各地的郵友進行交流、互換。最開始他收集雷鋒相關郵票是因為各地郵友會互相交換不同地區在學習雷鋒紀念日這天發行的紀念郵票。后來,他留意到媒體對雷鋒的相關報道,發現近年來特別重視雷鋒精神,認為雷鋒藏品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開始收集雷鋒藏品。
雖然是從郵票開始,但后來收集的藏品不僅有郵票還有文獻資料、報紙、雜志、書籍、明信片、紀念封等各類紙質收藏品。
孫見東最珍愛的藏品是來自雷鋒家鄉的一枚燙金紀念封,這枚紀念封發行于上世紀90年代的湖南望城,紀念封的正面是“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字體是燙金且有立體感。“設計得特別漂亮,題詞很少有燙金工藝的,一看就特別喜歡,我現在一直保存的特別好,拿得時候都小心翼翼地拿,展覽也好,你欣賞也好,拿出來給別人看,眼球立馬就吸引過去了,而且又是雷鋒家鄉的一枚,更有紀念意義。”被問及喜愛的原因孫見東回答。
這枚紀念封是他用一枚自己珍藏的紀念封交換而來。不僅是這枚紀念封,很多藏品都是通過交流交換購買等多種渠道獲得。“今天發行郵票,寫在一個紀念封上,蓋上咱本地的紀念戳,給人寄過去了。當地的集郵愛好者收到之后,蓋上本地的落地戳,這就是一枚實寄過的信封,更有紀念意義和珍藏價值,郵友蓋上當地的郵戳再給我寄過來,我再將它蓋上當地的落地戳,就成了一件很珍貴的集郵品。”
除此之外,孫見東在收集藏品時,有一個理念——以藏養藏。“以藏養藏,咱收集,有合適咱也出售,這樣才能長久。”將之前的收藏品通過交換、售賣等方式,來獲得新的藏品。
下一步孫見東收集雷鋒藏品的重點將放在以收集郵票報紙為主,與全國的集郵愛好者擴大交流,廣交朋友,互相郵寄藏品,擴大藏品規模。
在與郵友的交流過程中,得到的不僅是精美的藏品,還有珍貴的情誼。孫見東在收集藏品的過程中,與余瑋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最開始他們的結識是在收藏愛好者的群聊里,慢慢建立了聯系后,后來孫見東去北京出差,兩人相約見面,之后經常書信往來,到現在一直保持聯系。“我喜歡收藏名人的簽名著作,他給我寄親筆簽名的著作;他喜歡收藏報紙,寫書需要資料,我給他寄一些報紙,就這樣始終現在都保持著很好的聯系。”
公益策劃紅色展會
無償捐贈雷鋒藏品
藏品具有的不僅是收藏價值,更有傳播正能量的社會價值。孫見東在雷鋒藏品達到一定的規模后,幫助在西海岸新區的社區、學校等舉辦雷鋒展,向黃海學院雷鋒紀念館等地多次無償捐贈藏品,宣揚雷鋒精神,宣揚正能量。策劃一場展覽需要裝裱費、路費等,而他的展覽大多數是公益的,先后給街道、社區、學校等策劃紅色文化展覽幾十場,在學校免費舉行展覽。“傳播正能量的過程中,通過展覽引導更多的人積極地做某項事情,給他人帶來正面引導,我自己也收獲了很多快樂。”在3月3日上午泊里鎮舉辦“學雷鋒,當先鋒,我與城市共提升”2023年“雷鋒精神永恒”圖片展暨“學雷鋒活動月”啟動儀式當中,展出了他收藏的雷鋒書刊、報紙、宣傳畫等共計200余件。
在舉辦雷鋒展時,并不是所有的展覽都會有專門的講解員。這個時候,孫見東會替展會彌補這方面的空缺,給前去參展的孩子講述雷鋒的故事。他雖然說:“我不想去講這些事情,老是感覺自己水平不行,沒有講解員專業,心里怎么想的、怎么感觸的就講給他們。”但每當他看到孩子們專心致志聽自己講述,會感到特別開心,特別有意義。
潤物細無聲
讓雷鋒精神影響更多人
雖然收集雷鋒藏品的最開始的契機很偶然,但隨著藏品的增多,雷鋒精神對孫見東的影響也在增大。“看他的資料,腦海中會浮現出當時的情景,還包括他趴在汽車上的、幫助老人做一些事的那種宣傳畫,我會感覺自己身臨其境。”在收集藏品的這些年,雷鋒的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在孫見東的腦海中。
“雷鋒做的事沒有什么驚天大地可歌可泣的大事,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但正是因為這些平凡的小事,體現了一個人的不平凡。他做的事雖然小,但是他一直不停去做,這種聚少成多、始終如一、持之以恒造就了雷鋒的不平凡,孕育了他的偉大。”孫見東認為雷鋒的不平凡在于持之以恒,這個不平凡之處。他自己也深有感悟:“我自己這幾年也是持之以恒這4個字,什么事情堅持下去都會成功。”
最開始他收集這些藏品家人并不理解,藏品堆滿屋子,忙前忙后召開公益展覽不計報酬。但他認為,“國家對這個事這么重視,而且本身是一種引導正能量的東西。我們責無旁貸、不遺余力地要去做這個事。”后來媒體陸續報道他的相關事跡,他的紅色展覽也走出了西海岸,走出了青島,走向了全國。
下一步,孫見東打算在召開展覽的同時,通過更多樣的形式,多多宣傳雷鋒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