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津市規劃資源局獲悉,在不動產登記中,針對遇到的各種難題,本市主管部門創新招法,打通堵點,優化不動產登記服務,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讓改革跑出“加速度”。作為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地方典型經驗,這一做法近日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家住河西區愛國北里的蘇偉,11年前他父親購買了這里的一處企業產房屋,“房本”是兩張泛黃的紙質合同。幾年前,蘇偉父母先后去世,由于沒有正式“房本”導致不能辦理過戶。當他找原房屋產權單位溝通時,發現這家央企駐津單位已更名,房屋管理經辦人也換了好幾撥,由于時間久遠也難以找到具體的負責人。接到反映后,市規劃資源局協調相關部門及時介入,并與居民、產權單位等一起協商解決辦法。通過溝通,市規劃資源局為產權單位補證,蘇偉與產權單位之間辦理相關手續,取得了房產證。“盼望多年的房本拿到手了,這回心里踏實了。”蘇偉說。
像蘇偉這樣,歷史遺留房屋產權證問題,時間跨度長、情況復雜,信訪矛盾多,群眾期盼解決已久。本市主管部門兜“老事”,勇擔當,著力解決歷史遺留辦證難題,讓群眾暖心。經過近三年努力,解決了近30萬戶群眾歷史遺留產權辦證問題,但仍有部分房屋沒有登記辦證。這些房屋情況特別復雜,或用地、規劃手續缺失,或土地出讓金欠繳、開發主體滅失,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本市主管部門本著不怕讓群眾“占便宜”的理念,制定了加快解決歷史遺留項目不動產登記問題的具體意見,接續推進解決歷史遺留房屋產權辦證問題,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實事。今年以來,又為竹新苑、悅盛里等項目的6萬余戶群眾解決了產權證問題,把期盼已久的不動產權證書送到群眾手中。這些房屋有了正式“戶口”,房產入市交易價值大幅提升。群眾財產權益得到有力保障,暖在了心里。
兜“老事”的同時,主動解“煩事”。本市主管部門積極推行不動產登記“兩通辦”,讓群眾省心。打通縱、橫向服務通道,通過“3端+2p”的“一網通”實現不動產登記服務跨領域、跨區域拓展,做到群眾需求到哪里、不動產登記服務就延伸到哪里。依托全市不動產登記信息系統,通過信息數據聯動、共享開放,推動不動產登記服務向其他公共服務事項擴展,今年5月份,在市內六區、濱海新區實現了供水、供氣、供熱聯動過戶,全面實現房屋過戶與水、電、氣、熱配套設施聯動變更,并將覆蓋全市域,讓群眾“零跑腿”,為群眾提供極大便利。實行不動產登記跨省通辦,在不動產抵押登記全城通辦的基礎上,實施“津心登”App服務功能升級改造,接入自然資源部“一窗受理”服務平臺,在商品房預售、抵押涉及的不動產預告登記、抵押登記、登記資料查詢業務方面,為群眾提供異地網上申請、查詢服務,實現了不動產登記業務“跨省通辦”,避免了群眾往返奔波。推進不動產登記再提速,今年4月1日起,全市各類不動產登記辦結時限由“0、3、5”工作日壓縮至“0、1、3”,同時做到轉移登記、異議登記、查封登記、App登記業務45分鐘內辦結,實現“立等可取”。
此外,本市主管部門還積極創“新事”,實行交房交地交證“三同步”,讓群眾稱心。目前,“交房即交證”進入常態化。本市出臺措施滿足群眾需求,主動對接企業,通過服務前置、優化流程、業務協同、數據共享,首批69個開發企業、86個商品房項目納入“交房即交證”范圍,涉及購房群眾近5萬人。自今年4月29日首個項目實現“交房即交證”,目前已有10個項目、2220戶群眾在收房當天拿到產權證,有效解決了群眾落戶、子女入學、銀行貸款等一系列民生問題。同時,“交地即交證”落地。通過審批改革提速,優化土地使用權登記和土地出讓流程,今年7月1日,不動產登記“交地即交證”在濱海新區率先落地,節約了大量時間和資金成本,促進項目早開工早建設,讓群眾早入住新居。
通過不動產登記創新,廣大居民群眾體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效服務。2019、2020年,天津“登記財產”指標連續兩年取得全國第七的好成績,被列為全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記者雷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