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衛國
面對中國廣闊的市場前景,與超百家中小險企暗淡的當下,如何找到現實與理想間的橋梁?我們試圖對一些頗具特色的中小保險公司進行案例式分析,希冀結合時代、公司之階段背景,觀之保險的經營邏輯。
實際控制人與股權、管理團隊與經營模式、接盤者與未來的風云變幻中,談資頗豐的華夏保險的經營邏輯值得關注。
這家走過資產驅動負債,以短期躉繳產品大殺四方的公司,先于市場轉向低價保障類產品、以高費用高激勵做大個險團隊,也極有可能成為走出后資產驅動負債時代窘境的第一家公司,或許也會成為第一個實現彎道超車的壽險公司。
由此,我們特約擁有14年保險從業經驗,頗為熟悉基層市場的《衛哥說險》創始人祝國衛,從市場競爭的角度還原華夏保險之經營策略。
披露不久的5月數據,對于華夏保險總經理趙子良而言,或許是一份滿意的答卷。原保費610億元,市場排名位列第七,與排名第六的泰康僅相差5億元,年度保費逆勢增長26%,市場前十系列中增幅最高。
對趙子良而言,這肯定不是他最終要做的局,至于具體要做什么局,旁人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入住華夏保險時,注定要先破一個局。
具體破什么局?時間拉回到2012年10月31,這一天,華夏保險宣布趙子良接替韓德出任總經理一職,華夏進入趙子良時代。
趙子良,曾經的新華保險七大中心主任之一,曾主政保費重鎮湖北,亦是生命人壽走上快速擴張之路的關鍵人物之一。入住華夏,這是他事業的第三春?還是命運的滑鐵盧?一切都存變數,更關鍵的是,按照資本市場法則,留予他的時間也不會太久。
破局點
銀保大跟進,贏得費用與時間
客觀上說,趙子良當時接手的華夏,屬于第三梯隊,家底一般,手上可打的牌不多,幾組數據可窺當時華夏的生存處境:
機構布局不完善:12年底全國大概只有10幾個分公司
個險發展羸弱:12年底個險隊伍只有1萬多人,個險保費2個億
市場影響力薄弱:12年底原始保費59億,市場排名:16名
我有一位兄弟,剛好這個階段也跳到華夏,當某家機構一把手,后來有一次拜訪他,談及當時上任的場景,倍感他當時承受的壓力。他說了一句話,我到現在都記憶尤深,“說營銷早會上,空蕩蕩的職場沒啥人,扔幾個手榴彈過去,也傷不到幾個人“,近乎玩笑的話,可見華夏當時的生存境況。
假如換成是你,你怎么破?
當時保險互聯網技術還沒普及深入,產品市場化改革才剛啟動,破局無外乎就是渠道入手,要么是深耕個險,厚積薄發,走穩健路線;要么是資產負債驅動,聚焦銀保,險中求勝,走激進路線,抑或是混合型,兩者兼具,走中庸之道。
以上模式各有優劣,具體選擇哪種,關鍵取決你的思維認知和形勢研判。
先看個險驅動模式:優勢是內涵價值高,具有穩定的現金流;劣勢是時間周期長,需要培養深耕,見效慢,沒有三到五年,很難見成效,而作為職業經理人,天然有追求短期利益的沖動。
再看銀保驅動模式:銀保的優勢就是成效快,吸金機器,搶占市場,擴大規模,立竿見影。早年銀保的劣勢也顯而易見,看似花團錦簇,但不賺錢,有時還賠錢賺吆喝。事實上,2012年后投資渠道的放開,尤其是部分民營險企實際控制人“獨特”的投資稟賦下,銀保盛行。這也是資產驅動負債型的原始邏輯。
值得關注的是,銀保渠道自主性差、也容易受到政策掣肘,2017年后的銀保渠道境況已說明一切。
最后看混合型驅動模式:優勢看起來中庸,劣勢就是犯了一魚兩吃的戰略弊病,戰略不聚焦,資源分散,主次不分,鮮有成功案例。
再結合當時的發展環境看,那段時間應該是保險行業的鍍金時代:資本市場空前活躍,監管環境相對寬松,鼓勵險資入市,放寬投資比例,費率市場化改革啟動……
華夏的最終破局點,就是鎖定銀保渠道,資源All in ,通過銀行通道,快速吸收資金,快速的搶占市場,以股東投資能力做大公司,獲取市場知名度。
戰略一旦定了,接下來戰術就該上場了, 通過渠道驅動,解決了主力渠道合作的問題, 從公開披露的消息來看,破局非常成功。
2013年06月25日,銀保渠道推出“千帆計劃”,銀保前線規模人力年底實現翻番。
2013年06月10日,公司年度總保費首次突破100億,半年超越2012年全年業績。
2013年11月13日,公司業務量在郵政渠道突破百億。
銀保破局,是華夏邁向成功的至關重要的一步,意義深遠。
引爆點
改進個險,開辟營銷員渠道新戰場
正當華夏銀保業務如火如荼,資本市場盆滿缽溢,掉頭轉向營銷員渠道。
即通過銀保渠道積累的口碑和費用反哺營銷員渠道,就正如我上述兄弟所說:品牌和資源對于一個成長公司非常重要,你沒資源、沒品牌、沒團隊“三無”公司是很難有優秀人才加盟的,人家跳槽也是挑的,至于未來怎么發展,沒有幾個人能看的這么遠。
另外說句現實的話,去談同業,吃一次飯,也要花個大幾千,沒有費用怎么開展業務。前期的銀保業務,顯然為機構贏得口碑及費用,可以說銀保的切入為華夏的個險贏得寶貴的時間。
事后諸葛亮來看,如果沒有走這一步,就沒有后來華夏奇跡。
說實在的,邁出這一步需要有魄力和擔當,如果說銀保戰線是華夏的第一曲線的話,那么個險戰線就是華夏第二曲線。
從已有的數據看出,第二曲線已走出一條漂亮的增長曲線。如下圖所見,華夏個險從12年的僅僅2億,通過不到5年時間,發展到17年8月底突破100億,成為全國第七家百億個險壽險公司,年復合增速達到10倍
有些公司停留在第一步走不出來,或者想走出來又走不出來,癥結問題就是戰略定位缺失和價值網的束縛。
先說戰略缺失。比如公司本身定位就是做資金融通的功能,既然銀保渠道能快速的圈錢,那就繼續走銀保渠道的路線,誰還絞盡腦汁想個險的事。
另外當時資本市場的行情火爆,只要投資就能賺錢,所以哪怕負債端成本再大,只要投資端能彌補,這種模式就能繼續做下去,所以是看眼前的利潤,還是看未來的利潤,決定戰略的布局和打法套路。
再說舊價值網束縛。比如說銀保渠道蒸蒸日上的時候,個人名譽金錢都有了,是否還能不顧一切去轉型,畢竟沒有百分百打包票就能贏的時候,很多人是沒有意識或動機去改變的,哪怕本來的戰略計劃也是要走這步的,但這個時候往往會動搖,難斷舍離。
所以說,你有什么資源,你就被什么資源所擁有,顛覆創新要打破舊的價值網,很多人都被束縛在舊的價值網出不來,錯過了發展個險的最佳時機。
回頭看以下三家公司的發展現狀,到今年的4月底,華夏原始保費已超過生命人壽,和人保壽基本接近。早年他們起家模式相差無幾,都是資產負債驅動,走銀保路線。現在業務發展的差異,個中緣由,可以慢慢體會。
歷年三家公司全國市場排名
個險轉型,是華夏戰略驚人一躍。從此,華夏駛上快車道,與競爭對手差距漸行漸遠。
支撐點
基于大個險的運營迭代升級能力
華夏近年業務迅猛發展,迭代升級的背后,是其強大的系統能力,為個體賦能,為組織護航。主要表現在自我迭代升級的速度和效率革命,市場、產品、運營,渠道,供應鏈管理,前中后臺的垂直整合,強大的系統能力確保華夏的核心競爭力,使得華夏在產品迭代和營銷創新方面,始終領先競爭對手,保持始終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優越感。
銀保渠道毋庸多言,沒有一家資產驅動負債型公司可以放棄銀保渠道,畢竟現金流的壓力是個現實問題,但在逐漸收縮銀保的比重。所不同在于,從以“渠道驅動”為中心的1.0時代,逐漸發展到以“產品驅動”為中心2.0時代,并邁向客戶經營的3.0時代,據此重新審視銀保的價值。
再從個險渠道來說,自我迭代升級速度也非常快,主要表現在公司在產品設計、人力增員和營銷策略等三個方面。
先說產品迭代。2014年以來,華夏個險實施“產品創先”戰略,實行“3+2+3”產品體系:3款主打產品,重收益、拉升業務規模;2款基礎產品,重保障、高性價比、提升客戶體驗;3款策略產品,重體驗、提升客戶粘度。
正是在高性價比產品策略的驅動下,華夏的產品搶占客戶認知心智,從而成為個險第一個增長引擎。
其次是基本法迭代升級。基于“有人不一定有保費,但沒人一定沒保費”的現實考量,華夏進行基本法的迭代升級,從2016年起,開始實施“新基本法”,即《眾創傳家管理辦法》。
最大亮點是在業內首次提出“四大權益”,以更大的利益刺激保險代理人,提出事業合伙人而非單純營銷員的概念。正是這一舉動,激發業務員的內在需求,從而華夏個險人員規模增長加速。到2017年8月,人員規模已經突破20萬人,新基本法成為個險第二個增長引擎。
也正是得益于人力的迅猛擴張,使得華夏在局部市場已超過人保壽,無論在年度總保費、年度個險保費、新單保費三個指標上。
以最大的保險市場江蘇為例:
2018年1-5月江蘇市場年度相關指標匯總表(原始保費 單位億元 )
最后看營銷創新迭代,可謂是手段多樣。從市場層面來說,推出華夏客戶嘉年華活動,頻次從原先的一年一次變成一年兩次,聚焦兩個客戶群體:老年和小孩。
并推出了“互聯網獲客、接觸式活動、促成式酒會、旅游轉介紹”全流程的服務營銷模式,有意改變傳統的強勢推銷模式,塑造短期價值。
看似虛無、摸不到的系統能力,其實就是運營能力,干系企業每一個環節,只有身在其位方能感知。或許換一個詞更好理解,就是對基于個險為核心的業務發展模式的頂層設計。
這亦是決定華夏保險未來方向的重要籌碼。
最后再次梳理華夏逆襲的整個操盤邏輯:
破局點(切入銀保渠道)---快速贏得市場口碑----賺取業務費用----引爆點(開辟個險新戰場)-------資源傾斜個險------ ---支撐點(打造系統能力)-----組織改造----業務員有收入----業務員好留存------吸引更多的業務員加入-------獲取更多的用戶-----吸引更多的業務員加入……
說到這,肯定有人會說,這種逆襲模式就不怕人家模仿嗎?
老實說,答案會讓你失望。
畢竟大的環境已發生很大的改變,紅利窗口期已悄然關閉,就說華夏自己再走一遍,或許也未必復制成功。華夏保險高層曾坦言:“這種銀保切入模式目前很難復制模仿了”。
個人也好,企業也好,自我奮斗的進程,也需要看歷史進程,賭對國運。
編輯: